推动生物质能县域清洁供热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政策 | 2018-02-01 14:35:00 | 来源:能源发展与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尤其如此。

  当前,我国能源应用领域长期存在的高污染、高耗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大气污染和雾霾形势严峻。其中,冬季供暖形式向低碳、高效方向转变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等10部门日联合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旨在提高北方地区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规划指出,要因地制宜选择供暖热源,可选用地热、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

  布局域生物质热电联产清洁供热

  域特别是农村散煤消费是重要污染源和重点治理对象,县域清洁供热转型成为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的重要突破点。

  生物质热电联产绿色低碳、清洁环保、经济可靠,与县域分布式清洁供热需求相契合,可为中小区域提供清洁热能,直接在用户侧替代燃煤,节约天然气,减少县城及农村散煤消费,是治理污染的重要举措。

  近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旨在初步建立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模式,构建分布式清洁供热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燃煤替代能力,并为探索生物质发电全面转向热电联产、完善生物质热电联产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获悉,入选此次示范的项目共136个,涉及2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装机容量380万千瓦,年共可消耗农林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约3600万吨。示范项目共分三种,126个县域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8个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以及2个沼气热电联产项目。

  示范项目技术要求主要包括:

  以热定电选择机型。民用采暖项目中,县城采暖面积不小于20万平米,单个乡镇采暖面积不小于2万平米,采暖季热电比不小于100%。工业供热项目年平均热电比不小于100%。

  配套热网同步建成。需保证项目建成后即开始供热,同时建立区域分布式清洁供热体系,建立健全供热计量、监测、服务等制度体系。

  满足国家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他要求。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欧盟排放标准。

  因地制宜扩大供暖面积。示范项目应根据资源条件,采取增加生物质供热锅炉增设蓄热装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供热能力,扩大供暖面积。

  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获悉,“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包括新建项目119个,技术改造项目17个,总投资约406亿元。预计到2018年底将建成100个以上生物质热电联产清洁供热为主的县城、乡镇,以及一批中小工业园区。为70个县城和63个乡镇提供民用清洁供暖,供暖面积约9000万平米,惠及县城及乡镇居民约400万人,同时为76个中小工业园区提供清洁热力,合计约6900万吉焦。

  此次示范项目供热部分运行后每年可替代散煤约660万吨,并将关停区域内相应规模的燃煤供热设施,提供的清洁供热能力更相当于每年节约天然气约40亿立方米,实现环保和节能效益。

  据悉,国家能源局将指导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在政策支持、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监督、配套接网等方面积极推动示范项目建设和落地。

  纳入区域治理散煤和清洁供热工作计划。示范项目将与“煤改气”“煤改电”等同步部署、落实和考核。北方地区示范项目将纳入当地清洁取暖实施方案,与其它清洁供暖方式协调实施。

  优先纳入“十三五”可再生能源规划及相关布局。各地区能源主管部门在修订本地区“十三五”可再生能源规划及生物质发电项目布局时,将优先把示范项目纳入规划。在锅炉置换、终端取暖补贴、供热管网补贴等方面享受公平的支持政策。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示范项目可靠供热。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将负责组织项目核准管理工作,管理生物质资源,统筹项目原料保障,指导项目建设运行,组织验收和总结评价,明确生物质热电联产在本地区清洁供热中的定位和作用,并加快推进应用。

  加强后续配套体系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国网、南网及地方电网企业将组织示范项目接入电网工作,加快办理进度。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将结合示范建设情况,牵头组织研究完善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规范等标准体系。中国生物质能联盟将密切跟踪,开展技术指导和阶段性评估,并建立生物质能供热行业统计监测体系。

  结合治霾、扶贫等多个领域 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分布式、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不仅能够很好的承接供暖需求,而且还将为破解秸秆焚烧、精准扶贫在内的多个难题提供新的选择。

  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是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燃料收集消纳了当地的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项目建设和经营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

  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获悉,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位于甘肃省通渭县1X30MW农林生物质/城镇生活垃圾联合热电联产项目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

  此外,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开发过程中,企业创新性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有望探索出各种新兴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助推区域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据理昂生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振军介绍,该公司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创建的农林废弃物热电联产项目,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产生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郎溪理昂生物质热电项目位于郎溪县十字经济开发区经都产业园,一期项目为130吨高温高压生物质流化床锅炉+30MW抽凝机组,于2017年2月23日实现供热,设计每小时额定供热能力40吨,截止2018年1月30日累计上网电量3.48亿千瓦时、供热14万吨,综合供热成本比天然气和生物质颗粒供热分别节省50%和30%以上。燃料收集环节解决了当地秸秆等露天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并增加了农民收入,清洁供热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园区自备小锅炉,同时带来了产业园区入园企业的井喷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通过将园区企业产生的污泥、纺织边角布料、废渣等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可燃气体,耦合生物质燃料直接进入锅炉燃烧。缓解了燃料资源紧缺问题,创新了县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

  目前,通过不断延伸热电联产项目的产业价值链,该园区已形成了共建共享、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发电企业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了稳定、环保、经济的热源,成为园区绿色发展引擎,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约发展的多方共赢。

  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将成为产业转向新机遇

  根据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联盟最新数据,2017年,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74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8万千瓦,同比增长22.6%,全年生物质发电量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生物质能发电占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4.67%,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23%

  生物质能存在二次利用方式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低、盈利能力弱、补贴拖欠等问题,一些企业掺烧煤炭的做法也受到诟病,产业亟需向高附加值、高效率转变,并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市场。

  目前我国中小型燃煤供热锅炉数量较多,清洁替代任务较重。以生物质热电联产和生物质锅炉供热为主要形式的生物质能供热布局灵活,适用范围广,能够在终端消费环节直接替代燃煤,适合城镇民用清洁供暖以及替代中小型工业燃煤燃油锅炉,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将成为生物质能产业更优的发展方向。

  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物质能开发企业,凯迪生态透露,公司将逐步对已投产的47座生物质发电厂进行技改,转变成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今后在北方以居民采暖和工业用热为主开发生物质热电联产新项目,在南方以工业用热为主开发热电联产新项目,预计到2020年凯迪热电联产项目将达到100个。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的指导意见》相关目标,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将超过1200万千瓦,生物质能供热合计折合供暖面积约10亿平方米,年直接替代燃煤约3000万吨。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供热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培育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持不够,造成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国发能研院、绿能智库获悉,国家能源局将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生物质能供热产业化发展。“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就是具体体现。

  通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初步建立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模式,构建“就地收集原料、就地加工转化、就地消费”的分布式清洁供热生产和消费体系,不仅能够为治理县域散煤开辟新路径,示范项目的建设推进也将为探索生物质发电全面转向热电联产、完善生物质热电联产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大力发展县域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稳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加快常规生物质发电项目供热改造,推进小火电改生物质热电联产,建设区域综合清洁能源系统,并加快技术进步成为未来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领域发展趋势和重点工作。

  下一步有关部门还将继续构建有利于生物质能供热应用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扩大市场应用,加快完善产业体系,提高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培育一批新型企业。到2035年,促成生物质能供热在具备资源条件的地区广泛普及和应用的新局面。

  来源:北京国发智慧能源技术研究院

  来源:绿能智库

  作者:梁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大美县域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楼市调控:政策已下渗到县域范围
下一篇:山西完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财政奖补政策